8月17日,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大會完賽。在1500米、400米、4×100米等徑賽的比賽中,宇樹都獲得了金牌。在100米比賽當中,采用自主導航策略的天工Ultra獲得了金牌。
“我們采用自主導航,是想讓大家擺脫‘機器人是大玩具’的印象。”來自天工Ultra的研發團隊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唐劍說,本次自主導航是依托機器人的激光雷達、環視攝像頭和算法來實現的。“和智能駕駛有點類似,機器人需要在跑道內做尋線的工作,但機器人因環境更復雜、涉及 30 多個關節控制,難度還是會更高。”
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在1500米賽后透露,賽中宇樹H1的平均速度在3.8米/秒左右,還采用遙控器,是因為想要在速度上更多地“壓榨”機器人的性能。
其他參賽團隊也向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周的備賽時間內,機器人的性能有進一步提升。
除了天工、宇樹之外,唯一一家進入100米跑步賽復賽的團隊是魔法原子,公司研發負責人陳春玉告訴記者,在比賽前2-3周,依托強化學習技術,團隊通過采集質量更高的參考數據優化機器人跑步姿態,使MagicBot Z1的運動更協調高效。
“我們在強化學習算法上也做了優化,包括調整獎勵函數,并針對各關節的發力邏輯和輸出效率進行精細化改進,使發力更合理,從而提升整體運動速度。”陳春玉透露,經過2-3周的準備,將機器人的極限速度平均提高了1米/秒,“我們也希望借助這個比賽的場景,把機器人的性能壓榨到現階段最佳”。
值得一提的是,宇樹同時獲得了100米障礙賽的金牌、銀牌和銅牌。
對于機器人來說,障礙賽也許是所有比賽項目中最殘酷的一個。不同于其他比賽相對平整的場地,在已經公布的100米障礙賽第一組決賽結果當中,宇樹科技的北京子公司靈翌科技以38.36秒的成績完成了比賽,第二名的PNDbotics的完賽成績為7分22秒,組內的其他六位參賽選手均未完成比賽,完賽率僅為25%。
這六位沒有完成比賽的參賽選手也包括 “天卓”“天驍”,這兩位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選手此前獲得了400米的銀牌和銅牌。
75%的未完賽率,折射出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當前的行業痛點:絕大多數機器人在算法魯棒性、執行穩定性、感知與運動協調性上存在短板。包括松延動力在內的多位團隊的技術人員均向記者表示了對宇樹運動控制算法的欣賞。松延動力的創始人姜哲源向記者透露,自己在學校的時候就用宇樹的本體做實驗室研究,“我也非常佩服宇樹這樣的友商”。
如果說賽道比拼考驗的是“腿腳”和“小腦”,那么在酒店清理、物料搬運等場景中,機器人拼的則是“大腦”。在物料搬運賽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軼2.0以全自主的方式完成了任務,獲得了亞軍和季軍。而在酒店清理的場景賽中,優理奇則獲得了冠軍和亞軍。
優理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豐瑜告訴記者,盡管有二十多組隊伍參賽,但只有三組是“全自主”完成了任務。楊豐瑜表示,大部分公司仍然基于傳統的編程為機器人設定動作。
“我們在現場看到了一臺機器人,昨天還能撿起一瓶可口可樂,今天換成了百事可樂,就撿不起來了。”楊豐瑜說,這種差異暴露了目前不少機器人在感知泛化與環境適應性上的不足。換句話說,機器人并沒有真正“理解”物體本身,而是依賴預設規則在完成任務。
在這場世界機器人運動會上,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不少機器人已經能跑、能跳,在更復雜的真實世界中遠遠不夠。只有在算法泛化、感知能力和自適應學習上取得突破,機器人才能從“演示級”走向“應用級”。
也許在現實場景當中,機器人未必真的“準備好了”,但正是這些跌倒與未完賽,勾勒出了行業的真實進度條。
新聞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