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時代裂變的風口,每個深夜刷手機的年輕人都該問問自己:究竟是我們馴化了AI,還是早已在無數次的點擊中,把自己馴化成了算法期待的模樣?必須承認的是,AI的全面崛起確實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也以倍速提升了產能。
2024年6月,《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94.8% 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的生活開啟了“倍速鍵”,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原本需要讀完一整篇論文,不過幾秒鐘時間,AI就幫你提煉出了此中精華;原本沒有思路想寫的文章,AI能給你分分鐘出一篇文采飛揚的樣稿;原本還需要大量花費精力做的旅行攻略,現在問一問AI,就能變身成一個靠譜的旅行向導。
從大家最常接觸的購物平臺來看,推薦算法連接起了商家和消費者兩端,它會把相關內容推薦給更感興趣的用戶,信息在“看碟下菜”的過程中得到更精準地分發,提升傳播效率,既能幫助用戶減少無效數據過載帶來的低效浪費,也能幫助商家把產品推送給最有可能的潛在用戶。
無論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只要你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過任何東西,你就已經成為了算法的一部分。
你以為的AI全網推薦,可能只是在一堆花錢買廣告的商家中,選到了花錢最多的那一家。
那個聲稱“為你而生”的數字服務生,從AI助手到AI客服再到AI推薦,每一個都正悄悄把鮮活的生活體驗壓縮成可計算的數據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我們失去的是作為獨立個體的精神主權。 比爸媽更懂我的AI 大數據無處不在,似乎如空氣一般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絲角落。
當AI成為最懂你的“老朋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溫柔的精神圍獵。
當我們驚嘆于AI能寫出情詩、畫出名畫、預測消費傾向時,或許更應該警惕那些看不見的“數據繭房”。這或許暗示著破局之道:與其讓算法定義我們的喜好,不如主動創造生活的留白。
事實上,人類對于是否運用算法也有著自主選擇權。
目前看來,抖音、淘寶、B站、微博、美團、知乎等各大平臺均已支持用戶在“個性化推薦管理”界面中隨時開啟或關閉相關功能。關閉后,系統將不會基于個性化推送處理個人信息,僅會推送與用戶偏好無關、具有普遍性的內容或廣告。
在這個AI定制一切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守護那些“非理性”的沖動:突然想吃巷口燒餅的執念,明知性價比低卻想寵愛自己的奢侈,以及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浪漫與愚蠢。 畢竟,生活不該是精妙的數學公式,而是一場允許試錯的冒險游戲。
人人都用AI,并不代表人人都能用好AI。
算法和人類之間從來不是一種敵對的關系,人們在抱怨算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時候,應當飲水思源,思考一下算法又是從何而來的。按人類的需求,為我所用,這才是算法的初衷。